运用理性,避免愚蠢。
庞氏骗局
作者还提到的,及其具有诱惑力和复杂性(让高智商人上当的把戏):=》污化程序对高智人群更具诱惑性。
江本胜 的 水知道答案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30054/
马伯庸:找两块墓地,一块坟每天供奉香烛,一块坟每天泼狗血,然后剖棺验尸,发现前一具尸体栩栩如生,后一具尸体腐朽不堪。再根据这个实验写本书,叫做《鬼知道答案》。
所谓吸引力法则
—>朗达·拜恩 的 秘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266968/
海德格尔有“看似有理实际空洞的逻辑。”为希特勒辩护。
柯南·道尔和铊元素的发现人威廉·克鲁克斯,被“通灵者”欺骗。
诗人庞德为意大利法西斯做宣传。
人们之所以常常获得污化心智程序,是因为它常常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并且,这个故事常常是很复杂。
本节心得 感觉自己还不能够很好的梳理出来自己的逻辑。只是可以从里面抽出来一些比较有用的知识点。用我认同的查理芒格的话,就是说,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怎么都不会去那里——我会绕着走。 查理芒格所谓的,用各个学科的核心知识框架打造的思维格栅理论,我想也就是为了增强人类的理性,从而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因此,我们学习查理芒格的思维格栅,不如以斯坦诺维奇现在创建的这个高效的框架为基础,在这里面添加一些我们通过读书学到的新东西,丰富到这些表格里来。也就是可以做一个“不理性清单”(避免自己愚蠢的清单)。我们明白这些原理,然后此后的人生大框架的重要决定要检查一下这个不理性清单,将自己的逐渐变得更聪明起来。理性是有复利效应的,我想,我们如果有志于从事非虚构性写作,通过写作的过程让自己变得更“理性”,那么这将是一个非常棒的脚手架。
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gnitive_biases(137+)
机器翻译的网页内容,暂且黏贴于下面,日后仔细列成卡片:
| | |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认知偏差是偏离规范和/或理性判断的系统模式。他们经常在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中学习。[1]
尽管这些偏见中的大多数已通过可重复的研究得到了证实,[2] [3]仍存在关于如何对这些偏见进行分类或如何解释的争议。[4]几个理论原因是已知的,一些认知偏差,其通过它们的共同生成机制(如嘈杂信息处理提供偏压的分类[5] )。格尔德·吉格伦泽(Gerd Gigerenzer)批评将认知偏差的框架归结为判断错误,并主张将其解释为源自逻辑思维的理性偏离。[6]
解释包括大脑用来产生决策或判断的信息处理规则(即思维捷径),称为启发法。偏见具有多种形式,并表现为认知(“冷”)偏见,例如精神障碍[5]或动机(“热”)偏见,例如,信念因一厢情愿而扭曲时。两种效果可以同时出现。[7] [8]
关于这些偏见是否存在无用还是不合理,还是导致有用的态度或行为,也存在争议。例如,在结识他人时,人们往往会提出引导性问题,这些问题似乎倾向于证实他们对这个人的假设。但是,这种确认偏差也被认为是社交技巧的一个例子。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9]
尽管这项研究绝大多数涉及人类受试者,但在非人类动物中也发现了一些证明存在偏见的发现。例如,已经在猴子中显示出厌恶损失,并且在大鼠,鸽子和猴子中观察到了双曲线折扣。[10]
这些偏见会影响信仰形成,推理过程,商业和经济决策以及总体人类行为。
姓名 | 类型 | 描述 |
---|---|---|
代理检测 | 错误的先验 | 倾向于假定有意识的或聪明的代理人的有目的的干预。 |
歧义效应 | 前景理论 | 避免选择可能获得有利结果的可能性的趋势。[11] |
锚定或专注 | 锚定偏见 | 在决策时倾向于过于依赖或“依赖”一个特征或一条信息的趋势(通常是有关该主题的第一条信息)。[12] [13] |
以人为本 | 可用性偏差 | 使用人类类比作为推理其他不太熟悉的生物学现象的基础的趋势。[14] |
拟 人化或拟人化 | 可用性偏差 | 倾向于将动物,物体和抽象概念表征为具有类人特征,情感和意图的趋势。[15]不将感觉或思想归因于另一个人的相反偏见是非人性化的感知,[16]是一种客观化。 |
注意偏见 | 可用性偏差 | 反复出现的想法会影响感知的趋势。[17] |
属性替换 | 在必须对计算复杂的(目标属性)做出判断时发生,而取而代之的是更容易计算的启发式属性。人们认为这种替换发生在自动直观判断系统中,而不是更具自我意识的反射系统中。 | |
自动化偏差 | 错误的先验 | 过度依赖自动化系统的趋势会导致错误的自动化信息覆盖正确的决策。[18] |
可用性启发式 | 可用性偏差 | 倾向于高估内存中具有更大“可用性”的事件的可能性,这种趋势可能会受到内存的新近程度或内存可能异常或充满情感的影响。[19] |
适得其反 | 确认偏差 | 通过加强自己以前的信念对证据不一的反应。[20]注意:这种偏见作为普遍现象存在,在经验研究中存在争议 |
基本费率谬误或 基本费率忽略 | 外延忽视 | 即使一般信息更为重要,也倾向于忽略一般信息而只关注与特定情况有关的信息。[21] |
信念偏见 | 真实性 | 结论的可信度会影响某人对论证逻辑强度的评估。[22] |
伯克森悖论 | 逻辑谬误 | 容易误解涉及条件概率的统计实验。[23] |
聚类错觉 | 复音 | 倾向于高估随机数据大样本中小批量运行,条纹或簇的重要性(即看到幻像模式)。[13] |
同情淡入 | 外延忽视 | 与少数匿名受害者相比,对少数可识别的受害者表现出更大的同情心。[24] |
确认偏差 | 确认偏差 | 以确认一个人的先入之见的方式搜索,解释,关注和记住信息的趋势。[25] |
同余偏差 | 确认偏差 | 倾向于仅通过直接检验来检验假设的趋势,而不是检验可能的替代假设。[13] |
连词谬误 | 外延忽视 | 倾向于认为特定条件比那些相同条件的更一般版本更有可能。例如,在一个实验中,受试者认为女人既是银行出纳员又是女权主义者的可能性比她是银行出纳员的可能性更大。[26] |
保守主义偏见 (信仰修订) | 锚定偏见 | 该倾向修正一个人的信念,当新的证据提交不足。[5] [27] [28] |
持续影响力 | 确认偏差 | 倾向于相信先前已学会的错误信息,即使在纠正后也是如此。错误信息仍然会影响在进行更正后产生的推论。[29]参见。适得其反 |
对比效果 | 构图效果 | 与最近观察到的对比对象相比,某种刺激感觉的增强或降低。[30] |
知识的诅咒 | 当消息灵通的人发现很难从消息灵通的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时。[31] | |
拒绝主义 | 倾向于正面看待过去(乐观回顾)和负面看待未来的倾向。[32] | |
诱饵效果 | 构图效果 | 对于任一选项A或赞成选项B的乙改变喜好时被呈现选项C,其完全由选项B(在所有方面劣)为主,并且部分地通过主导选项A. [33] |
默认效果 | 构图效果 | 当在多个选项中进行选择时,倾向于使用默认选项。[34] |
面额效应 | 构图效果 | 当以小额(例如硬币)而不是大额(例如钞票)计价时,倾向于花费更多的钱。[35] |
处置效果 | 前景理论 | 倾向于出售已累积价值的资产而拒绝出售已贬值的资产的趋势。 |
区别偏见 | 构图效果 | 同时评估两个选项时,比分别评估时,将两个选项视为更加不同的趋势。[36] |
恐惧厌恶 | 前景理论 | 正如损失会产生收益的情感影响翻倍一样,恐惧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影响翻倍。[37] |
邓宁-克鲁格效应 | 非熟练人员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专家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38] | |
持续时间忽略 | 外延忽视 | 在确定情节价值时忽略情节的持续时间。[39] |
移情差距 | 倾向于低估自己或他人的情感影响或力量的趋势。[40] | |
历史终结的幻想 | 与年龄无关的信念,即未来的变化将小于过去的变化。[41] | |
禀赋效应 | 前景理论 | 人们倾向于放弃一件物品的意愿超过了他们愿意为获得它付出的代价。[42] |
夸大的期望 | 预期或预测比实际发生的结果更多的极端结果的趋势。[5] | |
实验者或 期望偏差 | 确认偏差 | 实验者倾向于相信,证明和发布与他们对实验结果的期望相符的数据,并且不相信,丢弃或降级与这些期望相抵触的数据的相应权重的趋势。[43] |
前者效应或 巴纳姆效应 | 自我中心偏见 | 人们认为个人将对他们的性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这本来是专为他们量身定制的,但实际上却含糊且笼统,足以适用于广泛的人群。这种效果可以为某些信仰和实践的广泛接受提供部分解释,例如占星术,算命,笔迹学和某些类型的性格测验。[44] |
表单功能归因偏差 | 在人机交互中,人们与机器人交互时会犯系统性错误的趋势。人们可能会根据其外观(形式)和属性功能(不一定反映该机器人的真实功能)来建立对机器人的期望和看法。[45] | |
构图效果 | 构图效果 | 从相同的信息中得出不同的结论,具体取决于该信息的显示方式。 |
错觉或 Baader–Meinhof现象 | 可用性偏差 | 错觉是指一旦注意到某件事,然后注意到该事例的每个实例,从而导致人们相信它的发生频率很高(一种选择偏见的形式)。[46] Baader–Meinhof现象是一种幻觉,不久之后突然引起人们注意的某些事物突然出现的可能性很小。[47] [48]它是根据频率错觉的发生而命名的,其中提到了Baader–Meinhof组。[49] |
功能固定 | 锚定偏见 | 限制一个人只能以传统方式使用对象。[50] |
赌徒的谬误 | 逻辑谬误 | 人们倾向于认为未来的概率会被过去的事件所改变,而实际上它们并没有改变。谬误源于对大数定律的错误概念化。例如,“我已经连续五次使用此硬币翻转过头,因此第六次翻转时出现尾巴的机会比头顶大得多。” [51] |
性别偏见 | 错误的先验 | 广泛存在的[52]一组歧视性别的隐性偏见。例如,假设妇女不适合需要高智力的工作。[53]或假设在没有任何性别指标的情况下人或动物是男性。[54] |
难易效果 | 倾向于高估一个人完成艰巨任务的能力,而低估一个人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的趋势[5] [55] [56] [57] | |
后见之明 | 有时也被称为“全知全部”效应,这种趋势倾向于将过去的事件视为可预测的事件[58]。 | |
谬论 | 逻辑谬误 | “热手谬误”(也称为“热手现象”或“热手现象”)是一种信念,即在随机事件中经历成功的人更有可能在其他尝试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
双曲贴现 | 外延忽视 | 折价是人们倾向于相对于后来的收益更倾向于更直接的收益。双曲线贴现会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一致的选择-尽管人们使用相同的推理,但如今做出的选择使他们未来的自己不愿做出。[59]也称为当前时刻偏差,当前偏差,与动态不一致有关。一个很好的例子:一项研究表明,在下一周进行食物选择时,有74%的参与者选择了水果,而当日选择食物时,有70%的参与者选择了巧克力。 |
宜家效果 | 人们倾向于对部分组装的物品(如宜家的家具)给予过高的重视,而与最终产品的质量无关。[60] | |
非法转移 | 逻辑谬误 | 当在分布(指类的每个成员)和集合(指类本身作为整体)意义上的术语被视为等同时发生。这种谬论的两个变体是构成的谬论和分裂的谬论。 |
错觉的控制 | 自我中心偏见 | 倾向于高估一个人对其他外部事件的影响程度。[61] |
有效性的错觉 | 自我中心偏见 | 高估了判断的准确性,尤其是当可用信息一致或相互关联时。[62] |
虚幻相关 | 复音 | 错误地感知到两个无关事件之间的关系。[63] [64] |
虚幻的真实效果 | 真实性 | 如果陈述易于处理,或者陈述多次,无论其真实性如何,都倾向于认为陈述是正确的。这些是真实性的具体例子。 |
冲击偏差 | 高估未来感觉状态影响的时间或强度的趋势。[65] | |
隐式联想 | 可用性偏差 | 人们可以匹配单词的速度取决于其关联的紧密程度。 |
信息偏差 | 寻求信息的倾向,即使它不能影响行动。[66] | |
对样本量不敏感 | 外延忽视 | 小样本中变化不足的趋势。 |
感知偏差 | 关于身体本身的感觉输入的趋势,会影响人们对外部无关环境的判断。(例如,假释法官在进食和休息时比较宽容。) [67] [68] [69] [70] | |
非理性升级或 承诺升级 | 逻辑谬误 | 尽管有新的证据表明该决策可能是错误的,但人们仍根据累积的先前投资来证明增加一项决策的投资是合理的现象。也称为沉没成本谬误。 |
仪器法则 | 锚定偏见 | 过度依赖熟悉的工具或方法,而忽略或低估了替代方法。“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一切看起来就像钉子。” |
效果更好 | 外延忽视 | 单独判断而不是共同判断,倾向于选择较小的集合而不是较大的集合的趋势。 |
损失规避 | 前景理论 | 放弃对象的感觉到的无用性大于与获取对象有关的实用性。[71](另见沉没成本效应和end赋效应)。 |
仅仅曝光效果 | 熟悉原则 | 仅仅因为对事物的熟悉而倾向于表达不适当的事物的倾向。[72] |
金钱错觉 | 倾向于只关注货币的名义价值(面值)而不是购买力的货币价值。[73] | |
道德凭证效应 | 当某人做某事时会允许自己将来变坏。 | |
忽略概率 | 外延忽视 | 在不确定情况下做出决策时完全忽略概率的趋势。[74] |
非自适应选择切换[75] | 在遇到决策问题的不良结果之后,即使选择是最佳选择,当再次遇到相同的决策问题时,也倾向于避免先前做出的选择。也称为“一次被咬,两次害羞”或“热炉效应”。 | |
常态偏差 | 认知失调 | 拒绝计划或应对从未发生过的灾难。 |
观察者期望效应 | 确认偏差 | 当研究人员期望得到给定的结果,因此在不知不觉中操纵实验或对数据进行误解以找到它时(另请参见主题预期效果)。 |
遗漏偏差 | 与其他同样有害的不作为(疏忽)相比,倾向于判断有害的行为(提倡)比道德或更差。[76] | |
乐观偏见 | 倾向于过度乐观的趋势,大大低估了不良结果的可能性,高估了有利和令人愉悦的结果(另请参见如意算盘,效价效应,积极的结果偏差)。[77] [78] | |
鸵鸟效应 | 忽略明显的(负面的)情况。 | |
结果偏见 | 倾向于根据最终结果来判断决策,而不是根据决策时的质量来判断。 | |
过度自信效应 | 自我中心偏见 | 对自己对问题的回答过于自信。例如,对于某些类型的问题,人们认为“ 99%肯定”的答案有40%的时间是错误的。[5] [79] [80] [81] |
帕累多利亚 | 复音 | 一种模糊的,随机的刺激(通常是一个图像或声音)被认为是显著,例如,看到云动物或面的图像,人在月球,听到不存在隐藏的消息在反向播放记录。 |
悲观主义偏见 | 有些人,尤其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人,倾向于高估他们身上发生消极事情的可能性。 | |
计划延续偏差 | 逻辑谬误 | 没有意识到原来的行动计划不再适合于变化的情况或与预期不同的情况。[82] |
计划谬误 | 自我中心偏见 | 倾向于低估自己的任务完成时间的趋势。[65] |
当前偏见 | 当考虑两个未来时刻之间的权衡时,人们倾向于对接近当前的收益给予更大的权重。[83] | |
植物失明 | 人们倾向于忽略周围环境中的植物,也没有认识到并欣赏植物对地球生命的效用。[84] | |
概率匹配 | 在随机上下文中,选择概率与奖励概率的次优匹配。 | |
亲创新偏见 | 对整个社会对发明或创新的实用性抱有过分乐观的趋势,而往往没有发现其局限性和弱点。 | |
投影偏差 | 倾向于高估我们的未来自我分享一个人当前的偏好,思想和价值观的趋势,从而导致次优的选择。[85] [86] [87] | |
比例偏差 | 我们先天性地认为大事件有大原因,这也可能解释了我们接受阴谋论的趋势。[88] [89] | |
伪确定性效应 | 前景理论 | 如果期望的结果是积极的,则倾向于做出规避风险的选择,但是为了避免消极的结果,做出寻求风险的选择。[90] |
幻觉 | 人们只是最近才注意到一种现象的错觉本身就是最近的错觉。常用于指代语言现象。一种幻觉,即人们直到最近才注意到的单词或语言用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创新(另见频率幻觉)。 | |
系统偏见 | 当区分判断的目标受到不等价的回归影响时出现的判断。[91] | |
克制偏见 | 自我中心偏见 | 倾向于高估一个人在诱惑面前表现出克制的能力。 |
押韵成因 | 真实性 | 押韵的陈述被认为更为真实。 |
风险补偿/佩尔兹曼效应 | 当感知到的安全性增加时,承担更大风险的趋势。 | |
显着偏见 | 可用性偏差 | 倾向于集中于较突出或在情感上引人注目的项目,而忽略那些不起眼的项目,即使这种差异通常与客观标准无关。 |
忽略 范围或对范围不敏感 | 外延忽视 | 在评估问题时对问题的大小不敏感的趋势。例如,愿意为拯救2,000名儿童或20,000名儿童付出高昂的代价 |
选择偏见 | 可用性偏差 | 当某种东西使我们更加了解它时,往往会注意到更多东西,例如,当我们购买汽车时,与以前相比,我们倾向于更多地注意到相似的汽车。它们并没有突然变得更常见-我们只是更多地注意到它们。也称为观察选择偏差。 |
选择性感知 | 确认偏差 | 期望影响感知的趋势。 |
Semmelweis反射 | 确认偏差 | 拒绝与范式矛盾的新证据的趋势。[28] |
现状偏差 | 前景理论 | 喜欢事物保持相对不变的趋势(另请参见规避损失,,赋效应和系统合理性)。[92] [93] |
刻板印象 | 错误的先验 | 期望一个小组的成员具有某些特征而没有有关该个人的实际信息。 |
次加和效应 | 逻辑谬误 | 判断整体概率小于部分概率的趋势。[94] |
主观验证 | 真实性 | 如果受试者的信念要求某件事为真,则认为某件事为真。还分配巧合之间的感知联系。 |
代孕 | 忽视了措施旨在表示的战略构架,随后采取的行动就好像该措施是所关注的构架。 | |
生存偏见 | 可用性偏差 | 专注于“幸存”某些过程的人员或事物,而疏忽地忽略那些由于缺乏可见性而没有的人员或事物。 |
系统理由 | 前景理论 | 捍卫和加强现状的趋势。倾向于选择现有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安排,并且贬低其他选择,有时甚至以个人和集体的个人利益为代价。(另请参见“现状偏差”。) |
节省时间的偏见 | 逻辑谬误 | 从相对较低的速度增加(或减少)时可以节省(或丢失)的时间的低估和从相对较高的速度增加(或减少)时可以节省(或丢失)的时间的低估。 |
帕金森平凡定律 | 偏重于琐碎问题的趋势。这种偏见也称为“自行车棚”,它解释了组织为什么可以避开专门或复杂的主题(例如核反应堆的设计),而专注于易于掌握或对普通参与者有益的事情(例如相邻自行车的设计)棚。[95] | |
无意识的偏见 | 人们也无意识地将潜在的态度和刻板印象归因于另一个人或一群人,这会影响他们的理解和互动方式,这也称为隐性偏见。许多研究人员认为,随着大脑根据过去的经验和背景做出快速的判断,潜意识的偏见会自动发生。[96] | |
单位偏差 | 标准的建议消费量(例如食物的食用量)被认为是适当的,即使这个人过多,一个人也会全部消费。[97] | |
韦伯–费希纳定律 | 难以比较大量的小差异。 | |
游走的道路效果 | 可用性偏差 | 低估了穿越常走路线所花费的时间,而高估了穿越不太熟悉的路线所花费的时间。 |
女人是奇妙的效果 | 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更多积极的属性。 | |
零风险偏见 | 外延忽视 | 优先选择将小风险降低到零,而不是将大风险降低到零。 |
零和偏差 | 逻辑谬误 | 一种偏误,即一种情况被错误地认为是零和博弈(即,一个人以牺牲另一个人的利益为代价)。 |
姓名 | 类型 | 描述 |
---|---|---|
演员观察者偏见 | 归因偏差 | 解释他人行为的趋势过分强调了人格的影响而过分强调其处境的影响(另请参见基本归因错误),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反解释的趋势(即过分强调影响)我们的处境,并过分强调自己的性格的影响)。 |
权威偏见 | 协会谬误 | 倾向于赋予权威人物的观点更高的准确性(与它的内容无关)并且受到该观点影响更大的趋势。[98] |
可用性级联 | 合格偏差 | 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集体信念通过在公共话语中不断重复(或“重复某件事足够长时间,它将成为现实”)而变得越来越可信。[99] |
潮流效应 | 合格偏差 | 倾向于做(或相信)事情的趋势,因为许多其他人也这样做(或相信)。与群体思维和群体行为有关。[100] |
本富兰克林效应 | 认知失调 | 为某人提供帮助的人比该人从该人那里得到帮助的可能性更大。[101] |
偏见盲点 | 自我中心偏见 | 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少偏见,或者能够比别人识别更多的认知偏见。[102] |
啦啦队效应 | 协会谬误 | 人们倾向于在群体中显得比孤立更有吸引力。[103] |
礼貌偏见 | 合格偏差 | 为了避免得罪任何人,倾向于提供比社会上的真实观点更正确的观点。[104] |
防御归因假设 | 自我中心偏见 | 随着结果变得更加严重,或者与受害者的个人或处境相似度增加,将更多的责任归咎于伤害者。 |
自我中心偏见 | 自我中心偏见 | 当人们要求联合行动的结果对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
外在激励偏差 | 归因偏差 | 基本归因错误的一种例外,当人们将他人视为对自己具有(处境)外在动机和(性格)内在动机时 |
错误的共识效应 | 自我中心偏见 | 人们倾向于高估他人同意他们的程度。[105] |
错误的唯一性偏见 | 自我中心偏见 | 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项目和自己视为比实际更单一。[106] |
基本归因错误 | 归因偏差 | 人们倾向于过分强调别人对他人行为的基于个性的解释,而过分强调情境对同一行为的影响和力量[87](另请参见行为者-观察者偏见,群体归因错误,积极效果,和负性效应)。[107] |
组归因错误 | 偏向于相信单个小组成员的特征反映了整个小组的观点,或者倾向于认为小组决策结果反映了小组成员的偏好,即使有可用的信息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 | |
集体思考 | 合格偏差 | 发生在一群人中的心理现象,其中,对一群人的和谐或顺从的渴望导致不合理或功能失调的决策结果。小组成员试图通过积极压制不同意见,并使自己与外界影响隔离开来,从而在不对替代观点进行严格评估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冲突并达成共识。 |
晕轮效应 | 协会谬误 | 一个人的积极或消极特质从一个人格领域“溢出”到另一个人对他们的看法中的趋势(另见身体吸引力刻板印象)。[108] |
敌对归因偏见 | 归因偏差 | “敌对归因偏见”是一种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具有敌对意图的倾向,即使该行为是模棱两可或良性的。[109] |
不对称见解的错觉 | 自我中心偏见 | 人们认为自己对同龄人的知识要超过同龄人对他们的知识。[110] |
透明的幻觉 | 自我中心偏见 | 人们倾向于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的了解程度,而又高估了人们对他人的心理状态的理解程度。 |
虚幻的优势 | 自我中心偏见 | 相对于他人,高估了一个人的理想品质,而低估了其不良品质。(也称为“沃比贡湖效应”,“优于平均效应”或“优势偏见”。)[111] |
组内偏见 | 组内偏见 | 人们倾向于给予他们认为是自己团体成员的其他人以优惠待遇。 |
意向偏差 | 归因偏差 | 倾向于判断人类行为是故意的,而不是偶然的。[112] |
正义世界假说 | 归因偏差 | 人们倾向于相信世界从根本上来说是公正的,这使他们合理化了受害者应得的原本无法解释的不公正现象。 |
道德运气 | 归因偏差 | 人们倾向于根据事件的结果赋予或高或低的道德地位。 |
幼稚的犬儒主义 | 自我中心偏见 | 期望他人比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更多。 |
幼稚的现实主义 | 自我中心偏见 | 我们认为现实是真实的信念–客观而没有偏见;事实显而易见,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理性的人会同意我们的;而那些不这样做的人要么是无知的,懒惰的,不理性的或有偏见的。 |
此处未发明 | 组内偏见 | 厌恶接触或使用团体以外开发的产品,研究,标准或知识。与宜家效果有关。 |
组外同质性偏见 | 组内偏见 | 个人认为自己的小组成员比其他小组的成员具有更多的多样性。[113] |
清教徒偏见 | 归因偏差 | 指将个人不良后果或不当行为的原因归因于道德缺陷或缺乏自我控制的倾向,而不是考虑到更广泛的社会决定因素的影响。[114] |
皮格马利翁效应 | 他人对目标人的期望影响目标人的表现的现象。 | |
电抗 | 出于某人想让您做相反的冲动,这是出于抵制试图限制您选择自由的企图(另请参阅逆向心理学)。 | |
反应性贬值 | 贬低建议书仅是因为它们据称源于对手。 | |
自我服务偏见 | 归因偏差 | 主张对成功负有更多责任的趋势。它也可能表现为人们倾向于以对他们的利益有利的方式评估模糊信息的趋势(另请参见小组服务偏见)。[115] |
性高知偏见/性低知偏见 | 错误的先验 | 高估或低估他人自身的性兴趣的趋势。 |
社会比较偏见 | 在做出决定时倾向于倾向于不与自己的优势竞争的潜在候选人。[116] | |
社会期望偏差 | 合格偏差 | 自己过度报告社会可取的特征或行为,而对社会上不合需要的特征或行为进行低估的趋势。[117]另请参阅:§礼貌偏见。 |
共享信息偏差 | 这被称为小组成员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讨论所有成员已经熟悉的信息(即共享信息)的趋势,而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讨论只有一些成员知道的信息(即非共享信息)的趋势。[118] | |
特质归因偏差 | 自我中心偏见 | 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在性格,行为和情绪方面相对可变,而认为他人更可预测。 |
第三人称效果 | 自我中心偏见 | 一种假设的趋势是,相信大众传播的媒体消息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截至2020年,第三人称效果尚未在科学背景下得到可靠证明。 |
最终归因错误 | 归因偏差 | 类似于基本归因错误,在此错误中,一个人可能对整个组而不是组中的个人进行内部归因。 |
差于平均的效果 | 倾向于相信自己在困难的工作上会比其他人差。[119] |
主条目:内存偏差列表
在心理学 和 认知科学中,记忆偏见是一种认知偏见,它会增强或削弱记忆的回忆(完全消除记忆的机会,或记忆被回忆所花费的时间,或者两者),或更改已报告内存的内容。有多种类型的内存偏差,包括:
姓名 | 描述 |
---|---|
怪异效应 | 比起普通材料,更容易记住离奇的材料。 |
选择支持偏见 | 倾向于记住自己的选择比实际更好的趋势。[120] |
保守主义或回归偏差 | 倾向于记住高值和高可能性/概率/频率低于实际值,低值则高于实际值。根据证据,记忆还不够极端。[121] [122] |
一致性偏差 | 错误地记住一个人过去的态度和行为,就像现在的态度和行为。[123] |
上下文效应 | 认知和记忆取决于上下文,因此,与上下文内存相比,上下文外内存更难检索(例如,与工作相关的内存的召回时间和准确性在家里会更低,反之亦然) 。 |
跨种族效应 | 一种种族的人倾向于难以识别自己以外的种族成员。 |
隐记忆症 | 一种错误归因形式,其中记忆被误认为是想象力,因为没有主观经验可以将其视为记忆。[124] |
自我中心偏见 | 以自我服务的方式回顾过去,例如,记住自己的考试成绩比以前更好,或者记得抓到的鱼比实际成绩大。 |
褪色影响偏见 | 与不愉快的记忆有关的情绪比与积极事件有关的情绪更容易消失的偏见。[125] |
错误的记忆 | 一种错误归因形式,其中想象力被误认为是记忆。 |
世代效应(自世效应) | 最好记住自己生成的信息。例如,与其他人产生的类似陈述相比,人们更容易回忆起他们所产生的陈述的记忆。 |
谷歌效应 | 倾向于忘记可以使用Internet搜索引擎在网上轻松找到的信息。 |
幽默效果 | 与非幽默的项目相比,幽默项目更容易被记住,这可以用幽默的独特性,理解幽默的认知处理时间的增加或幽默引起的情感唤起来解释。[126] |
滞后效应 | 与在单个会话中学习相同时间量不同,学习时学习量更大的现象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扩展。另请参见间距效果。 |
校平和锐化 | 记忆失真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丢失细节而引起的,通常与锐化或选择性地恢复某些细节有关,这些细节相对于因练级而丢失的体验的细节或方面具有夸大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通过反复记忆或记忆,这两种偏见都可能得到加强。[127] |
加工水平效应 | 将信息编码到内存中的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级别的有效性。[128] |
列表长度效应 | 在较长的列表中记住的项目百分比较小,但是随着列表长度的增加,记住的绝对项目数也会增加。例如,考虑30个项目的列表(“ L30”)和100个项目的列表(“ L100”)。个人可能会记住L30的15个项目,即50%,而个人可能会记住L100的40个项目,即40%。尽管记忆的L30项百分比(50%)大于记忆L100的百分比(40%),但记忆的L100项(40)比记忆L30的项(15)多。[129] [需要进一步说明] |
错误信息效应 | 由于事件后信息的干扰,内存的准确性下降。[130] |
情态效应 | 当通过语音接收列表项时,与通过书写接收列表项时相比,列表最后一项的记忆调用率更高。 |
情绪一致的记忆偏见 | 与一个人当前的情绪相适应的信息的更好的回忆。 |
负偏差或负效应 | 与积极记忆相比,人类对不愉快记忆有更大回忆的心理现象。[131] [87](另请参见演员观察者偏见,群体归因误差,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107] |
下一线效果 | 当按预定顺序在小组中轮流讲话时(例如,顺时针旋转房间,取数字等),人们往往会减少对紧接在他们前面讲话的人的单词的回忆。[132] |
零件清单提示效果 | 从列表中显示某些项目,然后再检索一个项目,这使得检索其他项目变得更加困难。[133] |
峰端法则 | 人们似乎不是在感知体验的总和,而是在体验达到顶峰时(例如,愉悦或不愉快)以及体验如何结束的平均值。 |
图片优势 | 与通过查看书面文字形式学习的概念相比,通过查看图片学习的概念更容易,更容易被回忆。[134] [135] [136] [137] [138] [139] |
正效应(社会情感选择性理论) | 老年人在记忆中偏向正面而非负面信息。 |
连续位置效应 | 序列结尾附近的项目是最容易回忆的,其次是序列开头的项目。中间的项目最不容易被记住。[140] |
加工难度效应 | 读取时间更长,思考更多(处理难度更高)的信息更容易记住。[141] |
怀旧颠簸 | 与其他一生中的个人事件相比,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回忆起的个人事件更多。[142] |
自我关联效应 | 与自我相关的记忆比与他人相关的相似信息更容易被回忆。 |
来源混乱 | 将情景记忆与其他信息混淆,创建扭曲的记忆。[143] |
间隔效果 | 如果长时间(而不是短时间)重复接触该信息,则最好记住该信息。 |
聚光灯效果 | 高估他人注意到您的外表或行为的趋势。 |
刻板印象偏见 | 记忆偏向于刻板印象(例如种族或性别)。 |
后缀效果 | 因为健全的项目追加到拍摄对象名单的近因效应Diminishment没有要求召回。[144] [145] |
暗示性 | 归因错误的一种形式,提问者提出的想法被误认为记忆。 |
心动过速 | 当个人感知的时间延长时,使事件似乎变慢或收缩。[146] |
伸缩效果 | 趋势是将最近的事件向后移动,而将较远的事件向后移动,以便使最近的事件显示得更远,而将远端的事件显示得更近。 |
测试效果 | 通过重写而不是重新阅读,您可以更轻松地记住已阅读的信息。[147] |
舌尖现象 | 当受试者能够回忆某项的部分内容或相关信息,但又令人沮丧地无法回忆起整个项。这被认为是“阻塞”的一个实例,在该实例中,多个相似的内存被召回并相互干扰。[124] |
特拉维斯综合症 | 高估了现在的意义。[148]它与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势利行为有关,可能对新颖性 逻辑谬论的吸引力是偏见的一部分。 |
逐字效果 | 记住某人所说的“要点”要比逐字措辞更好地记住。[149]这是因为记忆只是表象,而不是精确的副本。 |
冯·雷斯托夫效应 | 突出的项目比其他项目更容易被记住。[150] |
Zeigarnik效应 | 与未完成的任务相比,未完成或中断的任务会更好地记住。 |
2020-03-08 小焱 draft
2020-09-16 小焱 upgrade lable to ‘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