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糊锅事件与钥匙风波
糊锅事件
邻居家老太太把家里的锅烧糊了,窗户上呼呼往外冒烟,吓的我们差点打 119 报警。事后老妈跟我说,人家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你劝劝邻居家那个小伙子别怪他妈妈。我心头一万头羊驼跑过:老妈,您到目前为止烧坏了 5 个不粘锅;出门忘带钥匙 6 次,喊我大老远的来给您开门。老妈说,我只不过是烧饭的时候,开门去仓库取了一头蒜,然后接了个电话,又看了一眼微信~
好吧,老妈,我承认不仅是您“老年痴呆”,我这年纪不大,也有点“老年痴呆”。那是前年,我们单位年底要举办联欢会,这期间发生了一件由我引起的“钥匙风波”:
钥匙风波
年底的某一天,我从实验室做了一下午的试验准备工作——设置好仪器,准备让它自动工作一夜。单位的好几个实验室都在一楼,办公室在二楼。结束后,我拎着一大串钥匙回到办公室。第二天,部门领导到处找钥匙,问了很多人都说没看见;问了我,我保证的说,我昨天挂在了办公室的那个常规挂钥匙的地方啊。年底单位来往的杂人很多,几个实验室里都放着价值几百万的精密仪器,这万一是被外人拿走钥匙,然后趁我们不注意顺手牵羊拿走几个贵重物品,这事情就大了~
我和同事一顿找,甚至都去调了 3 次监控录像,最后还是没找到。监控录像显示,有小张,小刘,拿过钥匙开过实验室的门,最后有很大可能是由我最后经手的钥匙。然而,我的脑子里一点印象都没有,我的桌子上、柜子上、办公室的任何角落都没有。拿着备用钥匙,将整个实验室都翻遍了也没找到。——钥匙到底哪里去了?
一周之后,我在楼道里遇到综合办公室的小红,顺口问了一句说我们的钥匙找不到了,你们是否有人见到一串钥匙。小红淡定地说,春节联欢会前一天在二楼的多功能厅捡到了一串钥匙,问了一圈没人要,就放在综合办公室的大桌子上了!又有一万头羊驼从眼前跑过~
我恍然大悟:那天傍晚,我从一楼实验室出来,准备到二楼办公室放钥匙,然后收拾东西回家。经过二楼多功能厅的时候看到里面有很多人,作为工会委员的我被综合办公室主任叫进去帮忙调试一下音响。我脱下实验服,顺手把一串钥匙放在了音响旁边。调试完音响之后,我抓起脱下的实验服回到办公室,完全忘记了钥匙这件事。
2 人脑的带宽
短时记忆
一直为我和老妈的“老年痴呆”困扰,我们怎么前脚做了一件事,后脚就完全忘记了这件事呢?这真的是老年痴呆吗?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阿特金森和希夫林(Atkinson & Shiffrin,1968)使得“短时记忆理论”在心理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直接碾压了风行一时的“行为主义”。短时记忆理论认为:“来自环境的信息”短暂地保持在“感觉存储”中,如果没有受到“注意”便会“消退”;如果它受到”注意”,它就进入了“短时记忆”;它经过反复的“复述”才能进入相对持久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保存的信息容量有限,它的存储“带宽”,曾经被称作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这个“带宽”大概在 7±2 个单元左右。这种理论在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目前最新的迭代版本认为,关键不在于复述的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信息加工的深度”——只有用有深度有意义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复述(增细加工),才能促进记忆。
看来,用短时记忆理论来解释“糊锅事件”和“钥匙事件”是有一定的解释力的。“锅里烧着饭”和“钥匙放在多功能厅”这两件事,本来是属于“环境信息”而且被我们“注意”到了,理论上它确实是进入到了“短时记忆”里了。而短时记忆(内存)是有“带宽”的,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有更多的信息充入进来,原来“内存”中的信息由于没有经过“增细加工”,没有进入“长时记忆”,所以就忘记了(内存溢出)。
-
对于“老妈们”来说,她们的“更多信息冲击短时记忆”的场景可能是:老妈们在煎鱼的时候,想起来到隔壁储物间取一头蒜;这时接了一个一起跳广场舞的阿姨的电话说别忘了晚上一起出去;接完电话后,看到微信群里又有人在发红包需要赶紧抢;看到了有条惊悚的消息需要赶紧转发给家人,晚了就要被删了。哎呀,锅糊了~~
-
对于“我”来说,“更多信息冲击短时记忆”的场景可能是:液相色谱里面的缓冲液里加的叠氮化钠是 0.1%还是 0.2%;按照现在的速度明天几点能出完结果;刚才那个音响是需要两个粗线的,不是普通的耳机线,这个他们都不懂,我这得回去办公室找找我这有没有多余的线;办公室的飞鸽传书软件里同事又给我发了 3 个文件要我尽快确认一下是否有问题;明天的春节联欢会里我还要在小品里演一个角色得顺一下台词;倒霉孩子不听话,明天我要不要带过来,带过来会不会给我惹事。哎呀,钥匙放哪里了?
工作记忆
那么,我们说的“短时记忆”理论是真的吗?又或者说,这个理论的解释力够吗?是否有更靠谱的理论?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巴德利(Baddeley,1986)提出了一种复述过程的理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但是它不涉及长时记忆存储。工作记忆是一种保存我们执行任务时所需信息的系统,提出了工作记忆包括“视觉空间画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和语音回路(phonological loop)等在内的组成模块(类似于计算机的内存),最后这些信息需要在“中枢执行系统”中进行处理。”工作记忆理论”相对于“短时以及理论”进行了迭代:巴德利认为在“工作记忆”里的内容仅仅是为了“暂存”,能被当下所用,不必然与长时记忆建立联系。其实这个理论想起来也必要好理解:
比如我现在在遇到题目:32✖️22=?那么,我在脑子里就展现出来一个画板:
关于“视觉空间画板”这个说法,我成年之后的感觉不是特别清晰;但是我可以清晰的记得小时候是具有这个技能的:当大人给我说一件事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会形成一幅画面甚至是动画场景。当然,语音回路也是相似的道理:当听到声音,我们的脑子里会辟出一块区域用来暂存这些“内心的声音”的区域。当有人给您连续说15个互相不关联的单词的时候,您的脑子里会暂时存储几个单词,稍后提问的时候,您可能只能回忆出 4 ~7个左右的单词。也就是说,语音回路里也是有内存限制的。
工作记忆的带宽是有限的,这是一个人类认知心理学中底层的知识。虽然我们人类在早期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秘密。但是大家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是广泛的应用,试想:
- 您出差的时候,随身带几件行李才不会丢?
- 我们常用的成语是几个字?
- 排比句一般是几个模块?
- 为什么是四大名著,不是十大名著?
- 西游记为什么是师徒四人?
- 朗朗上口的唐诗为何是: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从上面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让我们人类“舒服”,或者说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最舒服的数字是 4±1 或 7±2。
综上,工作记忆就是我们为了进一步进行初步做决策的一个中间信息的收集过程,这些工作记忆的内容很快就会消失;而且工作记忆的宽度(带宽)很有限,大约在 7±2 的宽度,甚至说是 4±1 的宽度更为合适。
3 肌肉记忆
上面我们说了关于工作记忆和记忆的带宽问题。这里,有朋友可能会问,那么既然钥匙放在那里这个记忆能被“冲掉”和忘记,那么为什么“开车”、“写字”这些知识,你不会忘记?
我只能说朋友,你真是问道点子上了。这个问题我一直非常感兴趣。以前老阳一直在说我把这个那个“内隐”了云云,那这个“内隐”是怎么回事呢?对应“内隐”必然就有“外显”啊。那你这是在说什么呢?约翰·安德森(John R.Anderson)老先生在他写的教材《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 7 版)》中引用了 厮夸尔(Squire,1987)的一张分类图。
这张图的解释力是很大的。从图中可以看出来,我把钥匙放在哪里
和锅里正在煎鱼
这样的事属于“情景(事件)”,分类上属于“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开车
和写字
这样的事情属于“程序技能”,从分类上属于“非陈述性记忆”。安德森说:
陈述性记忆主要是指我们能够外显地回忆出的事件性记忆,似乎海马(大脑的一部分)对于建立陈述性记忆尤为重要。……多种非陈述性(或内隐性)记忆……程序性记忆,以及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在其形成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启动似乎伴随着直接负责处理相关信息的“皮层区域的变化”。
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放钥匙”这件例行公事的事,这属于“陈述性记忆”,不进行刻意的去记忆,没有刻意的花精力去注意它,真的会被忘记;尤其是在有新的引起我们注意的事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调试音响、处理新的文件等),这些存在我们脑子里的情景会被冲掉。
而对于像“开车”、“写字”这些属于内隐记忆的东西,其实已经转化为我们的“肌肉记忆”了,进入了我们的大脑皮层了,我想已经成为我们大脑神经链接的一部分了,这些重要的事是不会忘记的。安德森说:
学生不再依赖于逐字地回忆定理内容,而是把定理的应用简化成了一个模式。模式识别是技能程序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不必要再思考下一步做什么,我们只要识别什么是适合于当前情景的做法。这种把基于思考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模式驱动的程序性知识的过程叫做程序化(proceduralization)。
程序化是指人们从外显地运用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直接运用程序性知识的过程,这时的人们在执行像骑自行车这样的任务时不再需要思考该怎么做。
讲到了这里我想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区别。对于一些重要的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按照操作手册(外显知识)或者调用我们的记忆(物理上可能是大脑的海马部分)一步一步的进行操作。当我们熟练掌握了之后,我们不需要调用我们的记忆(海马部分),往往需要耗费很大的能量,而是直接调用了大脑皮层(或者基底神经节和小脑)这些自动化的程序化的部分,不需要过多的能量。
4 启示
我们发现人脑是具有“工作记忆”区的,并且这个区域的”带宽”又是非常窄;而且还发现“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那么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
简化生活。梳理生活中的 4 大模块–例如可以是“健康”、“家庭”、“事业”、“成长”。设定合适的权重,尽量做到平衡各个模块。
-
优化工作。梳理工作中的 4 大重要工作事项。将工作分类分级,制定优先级;每天集中力量完成不超过4 件高优先级的事情。不要同时做过多零碎的事,否则都做不好。
-
优化管理组织。将所在层级的组织分级,每个层级的管理部门在 4~7 个是较为合适的数字,过多则容易混乱。
-
写作文风要简洁。我们尽量把一篇文章分成 4 个模块。每个模块里存放 3~4 个子模块。
-
发展“肌肉记忆”获得真“技能”。对于最重要的事,要多经过刻意练习,将”知识记忆”(外显记忆)转化为“技能”(内隐记忆),形成”肌肉记忆”,这样就自动化完成了,不会耗费过多的能量。真正能给你带来财富的是你的活的“技能”而不是死的“知识”。对于“不那么重要”的但是必须要做的事,要主要控制工作记忆的带宽,一段时间只做少量的事。
Ref
- 约翰·安德森(John R.Anderson)《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 7 版)》
Changelog
- 20200129 小焱创建第一版,用时 3h。
- 20200130 调整了小标题,略微修改部分文字,用时 15min。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C A-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